山西阳泉方言俏皮话 为什么感觉山西阳泉郊区方言和河北张家口方言一模一样?

为什么感觉山西阳泉郊区方言和河北张家口方言一模一样?

张家口地区的人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张家口人的后代,约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阳泉话和平定话一样吗?

大致相同,阳泉话更接近普通话。

阳泉方言的意思?

阳泉市地方方言,阳泉原属平定周,指平定话。

描写山西阳泉的语句?

“飙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这是我国当代伟大诗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阳泉时,留下的光辉诗篇。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

称号

中共第一城煤铁之乡山西省第三大城市晋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最大无烟煤生产基地我国三大铝矾土生产基础之一我国五大硫铁矿生产基础之一

山西人说话为什么难懂?

每当方言大论战,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秀优越时,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论据是:“你们北方人的方言都被蛮夷玷污过,我们说的话才更接近古汉语!”而一般只要涉及到“存古”问题,北方人尽管不甘心,也只能缴械认输,把话题转向“约定俗成”和“使用人数众多”。

难道在长江以北广袤的土地上,真就没有一种“古风犹存”的方言吗?其实,北方人中有一群“叛徒”。他们发音难懂,词汇奇特,说话跟周围省份的人都不一样。

他们多半是山西人,说的是晋语。

哪儿的人说“晋语”?

首先要说明的是,“北方方言”指的并不是“北方人的方言”。

所谓的“北方方言”完全不局限于地理意义上的北方。它的使用人口最多,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覆盖范围最广,从东北到新疆,从江淮到云南,甚至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人们都说“北方方言”。从日常使用来说,所有讲北方方言的人沟通起来,不会有特别大的障碍。

然而,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这个名不副实的词,还是把许多人带进了地域黑的陷阱里。因此现在许多人更喜欢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它——“官话方言”。

与官话方言并列的,还有九个方言区。

1985年,语言学家李荣发表《官话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论文,1987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写《中国语言地图集》,基本确立了汉语方言“十分法”:将全国的方言分为官话方言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客家话区十个方言大区,每个大区下面又细分区、片、小片和方言点。

● 《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十大方言区

所以,与“南方有一大群人说北方方言”同样反常识的,是“北方有一大群人不说北方方言”。这个神奇的方言就是晋语。

晋语不等于“山西方言”。山西方言只着眼于地理,指的是山西省境内的方言,晋语则着眼于语言和地理的复合,指的是分布于山西省及周围相邻地区,语音特征相似的方言。

根据这个定义,晋语区的范围大致包括: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和河南黄河以北,内部又分为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张呼片、邯新片、志延片八个方言片。没错,要办冬奥会的张家口,和豪车满街跑的呼和浩特,说的都是晋方言。

而山西省东北角的广灵县讲北方官话,西南部的洪洞临泽运城等二十七个县市讲中原官话,都不属于晋语区。

● 晋语区与省界

晋语难懂,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般人可以依据听感,很直观地把晋语区和周边地区分开,因为晋语“与其他北方方言差别很大,几乎无法通话”。一个北京人尽管可以很容易地听懂成都人吵架,但向一个吕梁老农问路时,却很可能鸡同鸭讲,茫然无措,这是为什么?

首先就是晋语有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需要说明的是,普通话有四声,古汉语也是四声,但这两者并不对等。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妈麻马骂”,而古汉语中的“四声”指的是“平上去入”。古汉语的平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入声则在普通话里消失不见,分化到平上去声中。

唐人所著的《元和韵谱》中将平上去入四声形容为:“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深而远,入声者直而促”。也就是说,入声是一种发音短促,韵母有阻塞感的音,在宋代以前,这个“阻塞感”体现在韵母以[-p]、[-t]、[-k]结尾。现在普通话里的“白”、“国”、“浊”等字,在古汉语和现代一些方言中,都读入声。

● 古汉语同普通话四声对应关系

现在的闽南语、粤语、赣语等方言中,入声体系保留得比较好。在吴语、徽语、大部分江淮官话,以及晋语等方言中,入声字都以一种发音方式类似于“突然窒息”的喉塞音[-?]收尾。

晋语有一批入声音节不表意,但是能做词头词缀,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圪”(读音近似ge)和“日”就是这样的音节:人们把膝盖说成“圪膝盖”、蹲说成“圪蹴”、争吵说成“圪吵”、摆弄说成“日弄”。

其次,晋语的特殊词汇很多,使用频率也很高。

晋语至少有155个普通话里没有的词汇。有些词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比如“床床”指小板凳、“蛄儿”指老鼠、“夜来”指昨天、“草鸡”指母鸡、“边前”指“近前”,有些是晋语区的人们自创的,比如“结咳子”指口吃,“冷蛋子”指冰雹,“不机密”指傻。

晋语里的四字词语则更加难懂。这些四字词语大多是形容词,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很难用汉字写出来,一般只能用同音字记录。例如“得拦二性”指人不做正经事,“圪球马蛋”指衣着不整齐,“粗楞圪糁”指粗糙。

最后,晋语非常“硬”。

晋语中元音的鼻音特别重,经常把“新”说成“星”、“什”说成“绳”、“群”说成“穷”。而且晋语区的许多小方言点没有普通话里阳平这个音调,阴平和去声的数量则大大超过了普通话,从听感上讲接近吵架。

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晋语在一般人耳朵里,基本上就是一种听起来很凶的“外星语言”。

晋语区为何会成为一个“方言孤岛”?

那为什么在官话方言的三面包围下,会存在一个保留中古汉语语音特色的晋语区呢?主要原因有三个:历史行政区划、历史人口迁移和封闭的地理环境。

历史政区的稳定是形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的客观保证,晋方言的形成和晋国开国以来的历史政区密切相关。

春秋前后,晋国领土包括现在山西省大部分土地,也覆盖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同现在晋语核心区大体重合。秦统一六国以后,太原、上党、云中、代郡等地基本一直都同属于一个大行政区,内部方言相对稳定。

● 春秋 晋国

今天的大包片和张呼片是后来形成的。与清初山西陕西人为求生计的“走西口”“下云中”的自发性移民、清代晋商的商业移民以及康熙年间的“移民实边”政策有关。由于移民籍贯混杂,内蒙古西部的方言虽然以晋语为主体,但其中多多少少带有陕西、河北和东北口音。

● 大同人走西口路线

相比人口流出,晋语区的人口流入要少得多。除了有来自山西南部洪洞大槐树的人口流向晋中晋北,很少有其他方言区的人会迫于生计,迁移到这个海拔500米以上,降水量不足,土地也相对贫瘠的地区。

晋语区的形成还和当地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有关。山西地貌如《山西通志》所说:“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

晋语核心区域被太行山、黄河、太岳山脉和中条山脉所包围,阻挡了作为强势方言的中原官话的北上和北京官话的西进,使得晋语的语音演变更加缓慢,今天的山西人所操的晋语和几十上百年前的晋方言其实并无多大区别。

参考资料: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

2.陈庆延:《晋方言里几个点的词汇特点》,《教学与管理》,1985年第2期

3.侯精一:《晋语的分区》,《方言》,1986年第4期;

4.温端政:《晋语“分立”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

5.乔全生:《论晋方言区的形成》,《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乔全生:《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

觉得文章很好,欢迎评论/转发

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下方关注头条号视知TV

原文标题:山西阳泉方言俏皮话 为什么感觉山西阳泉郊区方言和河北张家口方言一模一样

原文来源:"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